議漢字簡繁時常見誤區
本文意在總結人們在討論簡繁漢字問題時常見的一些誤區。並不一定每個人都會有這些誤區,而有誤區的人也未必就有全部。但我相信,不論對哪一方來說,本文均有益處。
-
以爲簡繁之分衹是字體之分。
這個可以說是最常見的誤區了。然而很不幸,課本還在不斷散播這個誤區,導致愈來愈多的人這樣想。甚至有人妄圖用計算機字體來進行簡繁轉換,實在滑天下之大稽。
先來說說什麼是“字體”。字體,簡單的理解就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,在這些寫法之下都是這個字。
例如王羲之寫的是某個字,柳公權寫的也是某個字,我們在研究的時候會將它們看作同一個字,並有唯一的“正字”用來標識。
然而,簡化字卻並非如此。它會粗暴地將原本不同的幾個字合併成一個字,也會將一個字分散成多個字。參見https://code.google.com/p/open-chinese-convert/source/browse/data/scheme/st_multi.txt
簡繁並不是“一對一”的關係,所以不是字體的區別。 -
混淆簡繁之分和地域用語之分。
這是第二常見的誤區。此誤區甚常出現,例如維基百科的一些頁面。
這個問題常見於民國退至臺灣後,共和國和民國各自對西方的新用語所進行的翻譯。以計算機術語爲例:- 英文名稱:bus interface server
- 大陸翻譯:总线 界面/接口 服务器
- 臺灣翻譯:匯流排 介面 伺服器
不論翻譯如何,得到的均衹是漢語文的叫法,你可以把大陸的翻譯寫成傳統漢字/繁體字(總線 界面/接口 服務器),也可以將臺灣的翻譯寫成簡化字(汇流排 介面 伺服器)。
本問題很好理解,而理解之後也就明白區別在哪了,自然便能用對。衹是許多人囿於“習慣”而不願意改口。 -
混淆簡繁之分和正異體之分。
這個問題許多人並沒有意識到,然而內心中確實有此想法。
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:爲和為。這兩個字都是“繁體字”,但它們互相爲“異體字”。本概念可參考這篇文章。 -
以“不方便記筆記”爲由反對恢復傳統漢字。
該問題見於絕大多數簡化字使用者。究其原因,還是文字教育工作的不完善。
絕大多數簡化字使用者無論是在何時何地,均是一套字走到底,最多在潦草和工整上進行略微取捨。
而傳統漢字教育中應當有一環即是減筆字。不同人的習慣不同,所以每人習慣的減筆字也不盡相同。且不會有人去試圖統一減筆字,因爲大家都知道這衹是速記符號,給他人看的都是整理之後的正字。
某見到的大多數傳統漢字/繁體字使用者,均是如此:知道什麼時候要用正字,什麼時候不一定要用正字;知道正字如何寫,也知道如何速寫。
例如某自己的筆記中,便是減筆字和英文縮寫混雜,字跡潦草,他人難以辨識。
“泛化”與“繼承”
據說“泛化”與“繼承”是一個意思,然而某怎麼想怎麼不對勁。
泛化翻譯自generalization。如果某理解不錯的話,
繼承翻譯自inheritance。
這樣看來:“泛化”指進行抽象 以便從低抽象層級到高抽象層級;“
由是,UML圖中那自低指向高的箭頭應是泛化而非繼承。可能是因爲過它描述了繼承關係,所以有人將其誤稱爲繼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