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Table_bottom

标签云
Table_bottom

分类
Table_bottom

声明
文章若未特別註明,皆採用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請自覺遵守
Table_bottom

鏈。。。
Table_bottom

存档
Table_bottom

匆匆过客
89230
Table_bottom

功能
Table_bottom

春節好?不,你叫錯了

(本文是個人對所瞭解到的一些事情所進行的總結,如有錯誤還望不吝指正。)

在當代人們的心中,中國傳統的新年叫做“春節”,而且似乎也沒什麼問題——過年時總是在春天前後,而且“寒假”是冬天到春天的過渡期,而寒假的具體時間總是和新年相關。
然而很不幸,大家都被誤導了。

本文大約結構:首先拆穿錯誤,其次說明錯誤肇始,最後給出正確。

(爲了跟大家解釋清楚本文主題,這裏不得不先捋一下曆法的問題。)
人們一般都知道這麼一個常識:中國傳統的新年是夏曆(文革後亦稱農曆)的正月初一(順便一提,生肖也是按夏曆正月初一——而不是公曆——變換的,今天CCTV-1晚間新聞幹得不錯),而夏曆和公曆並不一樣,甚至一年的長短都不同。然而由於某些原因,人們往往將夏曆錯誤地稱爲“陰曆”,而又將公曆稱爲“陽曆”,然後就理所當然地認爲既然一陰一陽肯定不同,而沒有去仔細思考。
事實上,夏曆並不是什麼陰曆。(不過公曆確實是陽曆沒錯。)
所謂“陰曆”、“陽曆”,分別是“太陰曆”、“太陽曆”的簡稱。“太陽”是什麼,大家都知道;而“太陰”這麼個說法可能有些陌生,不過一些人可能腦子轉得比較快,應該能想到就是月亮。搞清了太陰、太陽,也就好弄懂什麼是太陰曆、太陽曆了:太陰曆(lunar calendar)指以太陰(月)的運轉(週期)爲根據而制定的曆法,例如伊斯蘭曆;太陽曆(solar calendar)指以太陽(日)的運轉(週期)爲根據而制定的曆法,例如格里高利曆(當今公曆)。有些人看到這可能會在腹誹:夏曆的每個月就是根據太陰的運轉而制定的,你前邊卻說它不是太陰曆,騙誰呢?各位請稍安勿躁,這裏請出另一尊大神來解決大家的疑惑:陰陽合曆。所謂陰陽合曆(lunisolar calendar),就是指同時考慮太陽和太陰的運轉而制定的曆法。而我們的夏曆,就屬於陰陽合曆。(再舉個陰陽合曆的例子:猶太曆。)
又有人要腹誹了:你說它是陰陽合曆,你告訴我說它“陽”的部分在哪啊?好,來大家想一想小學時期是不是背過這麼一口訣:春雨驚春清穀天……沒錯,二十四節氣!是不是有人當年還奇怪過:明明節氣和公曆上的“月+日”有一定對應關係,卻說它是中國傳統的東西?事情的關鍵就在這:二十四節氣正是夏曆中陽的一部分,而每個月則是其中陰的一部分。如果有人仍不願相信,那麼再來考慮這麼一個問題:大家都知道華夏是農耕文明,而對農業來說顯然地日關係比地月關係更爲要緊,那麼這麼樣一個文明的曆法可能會不考慮太陽運轉(“科學”的說法是地球公轉)麼?可能嗎?
大家知道,地日週期是365日餘不足366日,而地月週期是29日餘不足30日,無論如何無法得到一個整數使得地月週期乘上它得到地日週期,即:若以月球公轉週期爲月份長度,無法直接滿足地球公轉週期。那麼以太陰運轉定月份長度的夏曆,是如何保證其陰陽合曆的本質呢?這回您猜對了:閏月。

好了,說清了夏曆的本質後,新年這個問題就好講了。既然夏曆中的一年和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年長度並不相同,那麼很顯然,每年的正月初一時地球並不處於公轉中的同一位置。這也就是我們站在公曆的角度看,每年過年的時間都不同的原因。好我們翻翻公元2000年開始到今年(公元2016年)的日曆,傳統新年最早(最接近冬至)的是甲申新年(癸未大寒次日/2004年1月22日),最晚的是乙未新年(乙未雨水當日/2015年2月19日)。這兩個新年之間相差接近一月,跨了冬春兩季,如何當得起“春節”之稱?

當然了,我們無法否認現今階段華夏新年被稱爲“春節”。那麼我們就再來翻一翻歷史,看看華夏新年究竟是何時被稱爲“春節”的。如果這件事要我來做,那估計是要在我寫好一個趁手軟件之後再來的了。所幸已有前輩做過完善的整理,我們來看看前輩是如何說的:(節選自溪山琴況所作之文《正月飞雪庭燎光,元夕笙动春未央》)
“新年称为‘春节’的说法从何而来?说起来,这倒是一个不及百年、并不久远的故事。
……
1912年1月2日,孙中山发布《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》:‘中华民国改用阳历,以黄帝纪元四千六百九年十一月十三日,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。经由各省代表团议决,由本总统颁行。订定于阳历正月十五日,补祝新年。请布告。孙文。’
……
风云突变,袁氏登上历史舞台。内务总长、登极大典筹备处长朱启钤于1914年1月21日提出《定四时节假呈》:‘拟请:定阴历元旦为春节,端午为夏节,中秋为秋节,冬至为冬节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,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,本部为顺从民意起见,是否有当?理合呈请大总统鉴核施行。’袁世凯旋即批准。从此,夏历元旦被降格为一个季节性节日,‘春节’,而与中国文化毫无关系的西历岁首被称为‘元旦’和‘新年’,成为官方倡导的法定新年。
然而,民间信仰和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。无论官方如何倡导新历新年,百姓并不买帐,民间仍然把夏历元旦当成最隆重盛大的新年来过。洋派的当权者终于按捺不住,一场‘废除春节’的闹剧在1930年上演。
1930年底,南京国民政府颁令‘废除春节’。
……
文化的传统再一次表现出强大的延续力量。虽然政客煞有介事地组织了各种‘国历新年’的活动,但官员多敷衍行事,民间也是消极抵制。相反,到了夏历新年时,民众仍然偷偷过年。几年后,‘国历新年’的活动逐渐销声匿迹,国人如常地过着除夕、元旦,‘废除春节’的闹剧无疾而终。一代代的政客已成尘土,但是‘春节’的概念却在不知不觉中在民众的心中植根,近百年来,几成新的‘传统’。回味略显苦涩,我们至今守着的,竟是袁世凯造出的概念,他留给国人几乎唯一的‘遗产’。”
而“春節”這麼一個似乎頗爲順口的稱呼,本來是在指代什麼呢?繼續援引溪山琴況文:“中国是一个岁时节日丰富的国度,也许是因为四季的节日太多了的缘故,华夏文化中,并不喜欢以某个特定的节日作为一个季节节日的代表,‘春节’、‘夏节’、‘秋节’、‘冬节’的说法在漫长的历史中稀疏少见,夏历的岁首……称为新年。古人偶用‘春节’时,所指为节气之首的立春。”

那麼傳統新年究竟應該叫什麼呢?如果各位讀上面那段文字時有過留心,便會發現其中有兩句甚是耐人尋味:“……定阴历元旦为……”;“……国人如常地过着除夕、元旦……”。按照通行的觀點,“元旦”乃是公曆一月一日,爲何這裏明明在說傳統節日,卻在用“元旦”的稱呼?聰明之人應當已經想到:“元旦”本就是對該日子的稱呼。
對於“元旦”這麼兩個字,《說文解字》中是這麼解釋的:“元,始也”;“旦,明也”。“元”的意義很明瞭,就是“開始”、“初始”;而“旦”則要稍稍考究一下字源了。仍然是《說文解字》中“旦”之一字:“從日見一上。”什麼意思呢?就是說“旦”這個字所表達的是:太陽(日)已從地平線(一)上升起可被人看到。我們用一個白話詞語來表達:初生(當然未必是“初”,也可能是“復”)。兩個字弄明白了,由它們構成的詞(字組)意義也就明瞭了:歲首(初始日)出現(初生)之時,也就是指每年的第一天(或按夏曆的說法叫“正月初一”)。
我知道:所有人看到這裏,都已看懂“元旦”便是指曆法中第一天,而且在中國的語境下特指夏曆正月初一;但是並非所有人都願意去修正自己的說法,因爲自己已經“習慣”了叫公曆一月一號爲“元旦”而叫夏曆正月初一爲“春節”。無外乎溪山琴況前輩在文中嘆息道:“‘春天的节日’成了安置华夏新年的单薄的躯壳,名已不正,言已不顺,多少年了,中国在漫天飞雪中过着‘春天的节日’,而别人的新年,已经被叫做代表岁时之首、新年起点的‘元旦’。”

行文至此,若是英語文章,則有可能會用一句“last but not least”來收尾例舉;而我想說的,卻或許可表達爲“last but at least”——至少最後請聽我一言:不求諸位將夏曆正月初一叫做“元旦”,因爲畢竟還有個公曆一月一日要被稱呼;只求諸位將夏曆正月初一叫做“新年”而不要叫做“春節”——至少叫它“新年”並沒有什麼障礙,而且它真的不是“春天的節日”。

請和我說“新年快樂”,而不要說“新春快樂”。

孤華
乙未臘月廿八

本文遵循CC-BY-SA協議(https://creativecommons.org/licenses/by-sa/3.0/cn/deed.zh)傳播(中文可另考http://creativecommons.net.cn/licenses/meet-the-licenses/),轉載請註明作者、出處(http://renyuneyun.is-programmer.com/2016/2/7/chinese_new_year.194929.html)及是否有修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