搜索
Table_bottom

标签云
Table_bottom

分类
Table_bottom

声明
文章若未特別註明,皆採用 知识共享许可协议 請自覺遵守
Table_bottom

鏈。。。
Table_bottom

存档
Table_bottom

匆匆过客
88609
Table_bottom

功能
Table_bottom

pacman近日问题(更新到4版以及其他)小结

本文有关pacman更新到4版以及盲目降级出现pacman: error while loading shared libraries: libarchive.so.2: cannot open shared object file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这样的提示的问题及解决方案

继续阅读

Linux下屏蔽独显

本文已過時。較新的屏蔽獨顯方法可參見這篇文章。

继续阅读

Arch Linux安装小记

2018年初補註:本文內容多已過時,不建議閱讀;arch的wiki中安裝教程更新很及時,且內容也很全面,推薦有需要的人閱讀它。

 

本文写的是2011.08.19这个版本的安装{主要是因为漫天飞的都是老版本的教程,随便查查就能找到。。。甚至连arch的wiki里边都没有新版本的东西……这让有些变化了的东西怎么办……}

引导

这个我是刻了盘的……{有闲置多时的刻录机以及空光盘不刻录是一种罪过,,更重点的在于这是最新的镜像啊……}

貌似网上有硬盘安装的引导方法,但是我办不到{因为手上没有老版本的镜像又不想下}于是这更促成了我刻盘的想法

我用的是dual的镜像刻的盘,这样引导的时候有i686和x86_64的选项,很不巧的,我的笔记本又是4G内存,于是自然选择x86_64{别问CPU支持与否这等问题……自己在安装那里有个……}

安装

引导完成之后会自动用root登录,想要安装便输入/arch/setup 先是选择源、选择编辑器、设置时区什么的

源自然是选择local{其他的要连网……}

对于像我这等vi根本什么都不会的,图省事选nano就好,很直白,事后证明功能足够强大{至少够我用……}

时区显然选择哈尔滨,时间用本地的就好

现在轮到设置硬件的步骤了

第一个选项是自动配置。我这里有完好的windows,还不能被替代掉,自然不能让它去自动把我的windows以及数据什么的全都抹掉{实话是我就没敢多看,看到直接让给空间就退出去了……}

第二项是手动编辑硬盘分区。那里只有编辑分区这一项功能,如果你的分区在之前就弄好了的话直接选择第三个。如果没弄好的话,可以进去一看。不过有个问题就是那玩意有时候分区表会读取有问题,弄出来自由空间不认之类的问题。对于这,可以先去别的系统下给它分配一个你能认出来是要更改的分区类型,是否格式化就看你的喜好了,然后再进去编辑。{至少我是这样弄好的}完了的话记得点一下write,不然可是不保存的……

注意,这个软件不能更改分区的大小,也就是说你只能新建或者删除分区

第三个是选择分区的挂载方式的,我选了第一个,然后就是选择挂载点这等简单的问题,不再赘述

有一点,如果你进去过一次之后退出,再次进入的时候会弹出提示,大意就是告诉你上次干了什么,问你是否接着上次的继续

完成第三步之后你就可以选择Return to Main Menu了,但是如果有什么不满意的话,可以选择第四个选项{话说这只能改变挂载点的问题吧……}

现在该选择包了

这货首先让你选择安装什么bootloader,,,由于以前用过grub跟grub2故而选了grub,,,

然后选择包,我的推荐是选择base和base-devel

按空格改变选择情况,就是对于高亮项选中变为未选中,未选中变为选中

我忘了选base-devel,,只是进去打了几个勾,,不知道后边出现的问题是不是就是源于此……

再然后安装包,这个不用说了吧,等就是了 然后设置系统

/etc/rc.conf

这家伙里边的LOCAL="en_US.UTF-8"推荐还是不要改了,不然你的tty里边会出现许多的小方块。{其实它们是汉字}

网上对于汉字问题应该有解决方案,不过我这白痴还是懒得找……至少英文还是能看的……

然后呢,下边有个叫HOSTNAME="myhost"的,这是你的主机名,想改就改吧

网上说 /etc/hosts 里边也要改,不过其实它会自动改变的。故而,没特殊情况直接pass掉……

下边在网络设置那一块我是这么写的

eth0="dhcp" interface=eth0

底下的留空

第一行是我自己加的

 /etc/local.gen

这个家伙直接翻到最下边,把所有 zh 打头的前边的 # 全都删掉

 /etc/pacman.d/mirrorlist

这货里边找到 China 后向下看到有个163的源,把那一行前边的 # 去掉

root密码自己看着设置吧

下一步是安装引导器,,如果不想再安装新的引导器完全可以不安装,不过对于本来只有一个或者多个windows的用户来说,还是安了吧 之后输入reboot重启

进入系统

引导进去之后你可能该破口大骂了……因为没有桌面环境,只有tty 其实想要弄到桌面环境也不难,在确保网络通畅,时间电源足够的情况下按照如下操作

依次键入如下代码

 

#pacman -Syu
#pacman -S xorg
#pacman -S kde
#pacman -S dbus

有询问yes或者no的一律yes,其他的一律直接回车

然后键入 nano /etc/xinit 走到 id:3:initdefault: 前边,键入 # 。走到 id:5:initdefault 前边,把本行的 # 删掉。再向下翻到最后,找到 x:5 ... xdm 那一行,在前边加上 # 。两行下的x:5 ... kdm 前的 # 去掉

再键入 nano /etc/rc.conf 走到最下边的 DAEMON=... 这里,在括号中加入 dbus

注意打空格

再然后重启就能看到华丽的kde的登录管理器——kdm了

不过仅仅这样的话你会发现你根本就进不了系统,为什么?因为你根本没有root以外的账户。

{就先写到这里吧……}

{其实更多的是这是写给我自己看的……万一哪天我失忆了,这里……至少是一个航标……}

 

tmpfs

tmpfs是linux的一类临时文件系统,加载方案为:

# mount tmpfs {挂载点} -t tmpfs

tmpfs可以调用物理内存与swap两块进行存储,而且会动态修改,也就是说,假如你想要定义大小为二分之一内存大小的tmpfs,那么,只要你不向内写入东西,理论上可以定义无数多个。

由于是临时的存储方案,并且调用了内存,故而一旦关机,其内的文件都会丢失。但是这也解决了频繁读写硬盘的问题,尤其对于将linux安装到闪存上的用户来说更是十分完美的解决方案:提升速度的同时减少了闪存的损耗。

开机自动加载tmpfs的话可以用如下方法:

编辑/etc/fstab,在合适的位置加上

tmpfs {你的挂载位点} tmpfs defaults,SIZE={你觉得合适的大小} 0 0

当然,size=这句可以不写,默认为内存的一半大小